情由感而生,感因酒而发,家国史同步酒文化。董子酒文化由来已久,是一种高雅文化的发端,更是一种家国情怀的延续。
从远古以来,酒是祭祀时的必备用品之一。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酒与家国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汉武帝时,董仲舒对策提出“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推出“富而后教”的儒学思想,对于政局稳定、社会有序、人际和谐、生活安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董仲舒以家国安定思想出发,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统谊也。”董仲舒将“大一统”提升到自然与社会的一般规律,其在兼收并蓄墨家“尚同”、“尚贤”思想,法家“法令由一统”主张以及阴阳家的“阴阳五行说”等思想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博大精深的“大一统论”,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影响可谓极其深远。
家国安定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董仲舒的家国情怀已经融入到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对后世影响深远。元代时,德州古运河旁诗人酒后写道:“日落陵州路,沿流古岸旁。泊舟人自语,听雨夜偏长。过客愁闻盗,荒村久绝粮。何人堪忧国,得似董贤良”。在经济萧条、社会动乱的情况下,诗人抒发了家国安宁的强烈渴望以及国家缺少董仲舒这样的能臣宗儒的遗憾。到了清代,一代才子卢见曾更是借酒表达对董子台历史古迹破损后的情感缺憾以及对董仲舒的崇敬之情:“环水亭台有画图,下帷争效汉名儒。河干断碣分明在,不见城西旧柳湖。”
穿越时空的界限,历经时代的变迁。“董子酒”是文明之酒,它饱含家国情怀,它期盼盛世团圆,它带给炎黄子孙不变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