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子酒”与“董子文化”


                                

“董子文化”指的是以西汉大儒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文化,精髓部分史称“三策固本”,即“天人感应”、“独尊儒术”及“大一统”。该三策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源性文化,确立了汉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与基本特点。“董子酒”是广大人民群众传承“董子文化”的历史产物,也是人民群众尊崇“董子文化”的情感创造,更是人民群众认识、发展“董子文化”不可多得的知性载体。

“董子酒”始于隋唐,兴于明清。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显著特点。统一的晋朝经历西晋、东晋,再分裂为南北朝,这势必导致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不稳定,从而严重影响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可能是“董子酒”早期未出现的直接原因。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发展,人民渴望统一促成隋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三次统一的封建王朝。国家统一是文化繁荣的基础。人们为了纪念“大一统论”的创立者董仲舒,于是,在其读书讲学的地方即现在的德州建起了“董子读书台”。“董子读书台”始建于何时、何地、为何人所建,资料欠缺已不可考。史料记载:明正统六年即1441年,知州韦景元重修学宫即文庙时发掘出隋代“董子读书台”石碑,遂在现碑处修建“董子读书台”和“董子祠”。据此,“董子读书台”考证为隋朝已建。当时,民间祭拜、祭祀董子的酒品在隋朝就已经出现,这是“董子文化”传承的真实反映。明万历四十三年即1615年,“董子读书台”和“董子祠”因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德州知州马明瑞于西门外运河东岸堤坝上重建“董子读书台”和“董子祠”。明清两代,儒学之风盛行,德州成为名符其实的儒学大本营,受“董子文化”影响出现了一代才子卢见曾,“四大”、“三李”等全国知名的有识之士及数不尽的文学之士。随着儒学文化的复兴,“董子酒”成为汉代大儒董子祭祀酒品及四方学士雅聚德州的酒礼尚品。“董子酒”因董仲舒与“董子读书台”声名远播,因“董子文化”的兴旺而不断创新酿造工艺得以发展。

历史证明:没有“董子”就没有“董子酒”,没有“董子文化”就没有“董子酒”的历史。文化至尊,品位至酿,精神至享——中国·董子酒。“董子酒”与“董子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互为补充,共同发展。


注:本文转载自董子酒业,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