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俗经过发展成为酒礼,即饮酒的礼节。有了酒礼,古代的人们将饮酒行为理解成一种庄重的活动、一种正统的仪式。这种礼节,使饮酒成为文明进程或文化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酒礼渗透着儒家思想的文化遗风,“董子酒”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扛鼎之作,在酒礼文化方面需要对古代酒礼进行批判继承。
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
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酒。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要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历史上,儒家并不反对饮酒,但其崇尚“酒德”。“酒德”记载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时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从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在古代,酒礼对人们的饮酒行为具有一定约束力。一些重要的场合不遵守酒礼,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由于饮酒过量,不能自制,容易生乱,故制定饮酒礼节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所写,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
酒礼作为一种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及生活因素的改变,平等与民主思想的影响,这种礼仪在不同时期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如今,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及公序良俗国家对某些职业、某些层面的饮酒行为以法律等规范性文件予以限制和约束,意在告诉人们不要酗酒、醉酒,更不要饮酒后违反国家法律。“董子酒”倾力打造中国高雅酒礼文化,创造一种优雅、健康、积极、高效的人文交流礼仪,使社会上的各界人士品评董子美酒,感悟人生价值,共享精神家园,共创文明和谐。